绝经后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疏松症,其主要原因在于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形成不足以及RANKL分泌过多导致的骨吸收过度。当前临床药物在针对成骨、破骨细胞双靶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同时发挥恢复骨代谢平衡的作用,并且由于作用范围广泛,往往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傅德皓教授课题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纳米技术制备了RANK和CXCR4过表达的BMSC细胞膜包覆的壳聚糖载PTH 1-34仿生纳米凝胶PNG@mR&C,PNG@mR&C膜上丰富的CXCR4分子使得其具有骨靶向性,而RANK则可有效清除过多的RANKL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因此,该纳米凝胶能够特异性清除骨微环境中的RANKL,并且响应骨质疏松病理生理特征中破骨细胞介导的微酸性环境,释放治疗性骨形成药物PTH 1-34促进成骨活性。该研究工作以“Bone-Targeted Biomimetic Nanogels Re-Establish Osteoblast/Osteoclast Balance to Treat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为题发表在Small 杂志上(2023 Oct 4:e2303494)。
图1 仿生纳米凝胶PNG@mR&C制备流程及其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具体机制
由于纳米凝胶PNG@mR&C集酸响应性释放特性、长循环能力和骨靶向性于一体,其给药剂量和频率大大降低。因此,PNG@mR&C在去卵巢小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中表现出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这项研究为从成骨/破骨细胞双靶点重建骨代谢稳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望应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
图2 PNG@mR&C仿生纳米凝胶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研究
上述工作是傅德皓教授课题组近期在骨靶向药物递送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傅德皓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骨代谢疾病机制和骨组织工程相关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ACS Nano,Bioactive materials,Small,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Redox biology,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和JBJ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肿瘤”信息
请与我们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