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Impact
Exosome Related Informations
We're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life head on.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生命至上,预防结核

预防结核病,你我共健康


相信你一定在无数作品中见过这个画面:体虚无力的主人公在一阵猛烈的咳嗽过后,捂口的白手帕上面出现一坨红色鲜血;“脸色苍白,低烧带来的潮红像是自然的腮红”这种病态的美感,在1823年欧洲浪漫派的渲染中一度成为流行。这个艺术圈里经典的“浪漫主义疾病”就是结核病,也称为“痨病”。

结核病在全世界流行了几千年,一度有“十病九痨”之说。结核病也是迄今为止杀死人类最多的传染病。19世纪,在抗生素发明以前,欧洲有1/4的人死于结核病,而结核病也因此被称为“白色瘟疫”。

在结核病肆虐的年代,由于不了解病因,人们对结核病的治疗和预防无从下手。直到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在柏林生理学会上报道,结核病的罪魁祸首是结核菌。其后每年的这一天被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旨在贯彻社会共治理念,动员全社会全面行动、全力投入,营造全民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全民共享结核病防治成果的良好氛围,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常见的慢性传染病。除了头发和指甲外,身体任何其他部位,如淋巴结、骨骼、关节、皮肤等都可以被结核分枝杆菌侵犯,但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肺部,称为肺结核。

2024年9月23日,广州医科大学王立富教授团队在国际同行评议期刊 Decoding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发表题为《Progress of Exosomes in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的综述论文。该研究总结了外泌体在诊断结核病方面的进展,并为探索基于结核病外泌体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研发提出新思路。

通过既往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蛋白质发生了变化,含有许多差异表达或具有特异性的蛋白,如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清外泌体中首次检测出 Ag85B、Ag85C、Apa、BfrB、GlcB、HspX、KatG和Mpt64 等菌源性蛋白质。这些具有差异表达或特异性的蛋白质可成为诊断结核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此外,结核病患者血清外泌体 miRNA 含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 miRNA 具有潜在诊断结核病的能力,是最有前景的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之一。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外泌体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已经逐渐被了解,但目前外泌体不能区分活动性和潜伏性结核杆菌感染。因此,未来对结核病外泌体生物标志物的研究需要探索更多用于潜伏性结核杆菌感染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