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乳头细胞球被包覆在角蛋白水凝胶中注入小鼠单侧皮肤,治疗15天后,小鼠背部达到90%的毛发覆盖率,而米诺地尔组的小鼠治疗侧的皮肤达到40%的毛发覆盖率,非治疗侧的皮肤仅有不足20%的毛发覆盖率。说明毛囊乳头细胞球不仅有效促进了注射区域的毛囊生长,而且改变了毛囊微环境,其分泌的因子促进了周围毛囊的生长。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ulcers, DFUs)的高截肢率和高死亡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创面愈合被认为是减少DFUs截肢的关键。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全球卫生保健系统日益沉重的负担。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神经再生、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特性而显示出潜在的治疗前景,然而,这些特性与它们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分泌组)有关。来自意大利皮埃蒙特东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MSC来源的分泌组和细胞外囊泡(EV)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前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探讨了MSC分泌组/EV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治疗机制,以及基于特定治疗需求优化MSC分泌组/EV生产的策略。
由于缺乏针对早期病变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并且这些标志物的水平较低,因此通过液体活检检测早期癌症一直是一个难点。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针对输卵管内的前驱病变的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系统地开发了一种基于细胞外囊泡(EV)的早期检测方法。该方法成功实现了少量的输卵管来源EV的检测,并获取了5种EV生物候选物,将HGSOC与非癌区分开来,得到了89%的灵敏度和93%额特异性;也实现了将非癌、早期HGSOC和晚期HGSOC区分开来。该研究支持了EV在早期癌症检测中的潜在应用。相关内容以“Inaugurating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Earlier Ovarian Cancer Detection”为题于7月2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
细胞外囊泡(EVs)由所有活细胞分泌,存在于许多体液中,发挥着许多生理和病理功能。由于其安全性和固有的生物活性,EV已成为多功能治疗剂、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药物载体。尽管人们对EV的兴趣日益浓厚,但目前该领域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对低效的EV分离技术的限制。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一体化”的电化学控制装置,用于EV的捕获、装载和释放,利用该装置从健康小鼠和糖尿病小鼠的皮肤伤口中成功分离了EV,并证明其在核酸药物递送中的潜在应用。相关内容以“Ultra-fast And Controlled Capturing, Loading, And Release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y A Portable Microstructured Electrochemical Fluidic Device”为题于7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先进材料化学期刊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
近期,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兴栋院士团队、王启光副研究员/樊渝江教授提出了一种利用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外泌体(UCMSC-EXOs)的无细胞治疗骨关节炎新策略。研究人员利用软骨细胞靶向聚合物修饰外泌体,并封装在巯基化透明质酸微凝胶中,形成“两相”释放系统,协同促进大鼠模型中OA软骨的修复。
可编程导出RNA分子的系统将使细胞动态的非破坏性监测和工程化细胞的RNA高效递送成为可能。近日,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Michael B. Elowitz与Felix Horns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开发了基于病毒启发的遗传编码细胞RNA导出器,它们可以高效地从哺乳动物细胞中包装和分泌货物RNA分子,并将其保护在纳米颗粒中。